飛龍在天
台灣人和中國人都認為,龍象徵吉祥,神聖,且可避邪.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出土在長沙近郊的帛畫,除了象徵生殖力之人身蛇軀的伏羲和女媧外,還另外繪有嫦娥奔月的神話,我們可以見到女子好悠閒地坐在飛龍彩翼上,那麼一靈犀轉身就要攀上月宮,而此卡通般的細長龍身,婉轉騰雲,尾端如蝠翼岔出,覆有渾圓歷歷的鱗甲,四爪張舞,吐著蜥蜴般的舌頭,跟我們現在熟知的龍樣,差距不大.而我們不會忘記,就在日本宮崎駿所有關於飛翔的經典畫面中,《神隱少女》白龍搭載著千尋,在月夜、星光與搭抬了尺度的廣闊原野上飛翔遊蕩,女孩兒乍然從回憶地深處,響起,迴盪,喊出,給予被遺忘的神明一把遺忘的命名之鑰,而讓白龍從頭至腳逐步消融,褪去一身飛禽走獸逆鱗和獸性,恍若高空跳傘,最初的兩個人就手牽手浮漾在至福純愛的清空之上.
漫長歷史中不乏跟龍有關的傳說和神話,在清朝宣瘦梅的《夜雨秋燈錄》就有一則〈楠將軍〉值得諸君玩味:
吾鄉石樑鎮,當元季,有古剎,為梁武帝所建。殿宇甚宏,院產尤沃,禿奴橐富,不知焚修而好淫,藏美妓於地窖中,外人不審也。
時正修繕,工匠滿室。有漆工某,正操堊丹漆,忽睹樑上有光,倏一磚墜地,上有守宮二,睛赤髯蒼,鱗爪沃雪,一瞥眼,已長尺有咫。正癡睨,忽聞人語曰:「此龍也。」守宮騰起,眾爭逸。工不及奔,伏几下,適蒙師供聖孔子木主,即戴於首,悚怖不敢動。聞雷聲大震,雌電飛馳,雲霧中,猶睹門外一青龍至,首橫尺木,丹書若符,角杈,裹兩黃絹。門小,龍首礙,因側角蜿蜒入。門內守宮突化為小龍,若迎迓戴尺木者。略一轉身,瓦礫飛舞,視青龍攫宮脊寶瓶中珠,大如碗;兩小龍各挾楠木梁,拍打若鬥,屋宇樓閣一齊成齏粉。
少頃,雨霽,煙霧散,工暈而復甦,所戴木主,猶聳立不動,而廟則烏有,僧則更不可問。遍地積水浸瓦礫。走告市人,奔視之,唯正殿基陳設女子淨桶蓮舄數事而已。
其雨之傾盆時也,遠村見黑雲如山,垂垂撲廟下,旋即騰上,猶約略見龍伸巨爪,持殿梁舞。旋聞甓湖邊漁人云:「是日龍以雙梁鬥空際,移時,驀然拋墜湖心,泛泛忽不見。」已而每逢陰雨,湖入則聞兩木相撞聲登登,止則天霽,驗之不爽。由明季至昭代,梁在湖中,受日星精氣,漸為厲虐。行人船遇一木如箭激趕,至則船碎。以至放船時,必預呼大楠將軍,二楠將軍,香帛禮祭之,始獲免。時湖心更有巨甕,不知何年淪入水,每夜,聞甕中吸水吐水聲,即雨。人以為湖中二怪。至道光某年,有漁人父子拉絲網。夜向晨,網重,輕易不能達岸,以為得大魚甚夥。久之愈重,心急,欲棄網割纜則不捨,欲曳則船將覆。惶急間,忽上流來一官舫,男子數十人,皆箭衣窄袖,貌甚都。因大聲呼救。官舫靠漁舟,互結纜,助曳其網,漁人兩舟跳躑施力,誤墜一履官舫中,不及撿,而網果輕。須臾曳起,擲岸上,官舫欲去,解所結纜。漁人將烹茗炊餅以酬,不受,匆匆去。漁父子餐已,天大明,私衷慶幸,以為獲必勝常。及啟,則並無寸鱗,唯一極大楠木,滿身生綠苔如毛,隱隱有鱗甲紋,一頭雙孔若目,且有睛,知將化龍,亦不知何故罹於網。始審網之所以重也。因憶曩危急,詣岸上金龍四大王廟,焚頂酬神,視壁上所懸神船,淤泥水盡濕,草履亦在,益恍然悟神之冥助也。因送梁於廟庭。遠邇聞之,莫不駭詫。
一日,示夢於寺僧曰:「吾兄弟成材於隋之開皇,落水於元季,行將化龍,上帝怒我虐行人,譴謫於此。吾弟逃,不敢再恣肆,然吾軀尚受三百年香火,幸無褻瀆。」僧告於眾,為之雕大王像,紋甚細。從此湖中無撞木,而甕聲如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