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闆,不要加味精!」
對現代人而言,味精是一項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化學產品,出門外食往往會叮囑老闆不要加味精,甚或有些店家會直接告示「本店不使用味精」。同樣的,現在市面上幾乎也不可能會讀到在材料裡頭寫上「味精」的食譜。
「材料:味精-----1茶匙」
所以當我們在食譜中看到味精時,是覺得新奇的。這本剛從上一位主人那邊進來古今書廊的新夥伴,是台灣於1963年發行的家庭西點麵包食譜,有別於充滿著飽和色彩圖片的現代食譜,這本60年代的食譜顯得相當樸實,裏頭只有文字及手繪的簡單插圖。除此之外,吸引我們目光的是,只要是鹹點的材料裡頭,都會出現「味精」。
似乎在那個年代,味精是一項料理必備的佐料。
是這樣的嗎?我們試圖從一首詩及一支棒球隊來找尋一些線索。
賴惠川(1887-1962)台灣當代頗負盛名的傳統漢語詩人,他在1950年收錄在《悶紅小草》裡的〈竹枝詞〉,內容是這樣子的:
「自昔交關古意叨,全臺信用大名高。
我家味素消頭大,多謝加鹽濫石膏。」
竹枝詞是一種地方民間短歌,歌詠地方的風土民俗及自然景物,在這首詩裡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台灣話,例如:交關(買東西)、古意(親切和藹)、信用(值得信賴)、消頭(用量)、多謝(感謝),讀起來非常的親切。
而這首詩歌詠的不是別的,正式「味素」,也就是味精。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略為窺知當時味精與台灣的關係,想必味精是「有信用的」、「受歡迎的」,而且味精在台灣的用量是很大的。
再來我們把焦點轉移到一支棒球隊伍上。
戰後的台灣,棒球運動是相當熱絡的,當時還未有職業棒球賽,是以各公營民營企業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隊為主, 在這段時期,較為重要的棒球賽事包括了金像獎盃賽,而在1955年第四屆金像盃奪得冠軍的,是一支叫做「天香味寶隊」的隊伍,這支隊伍的特別之處,在於無論是待遇或是福利,都比當時其他隊伍還要好,這對於私人企業來說,是非常不易的,當然也可以說,若不是一個正處於蓬勃發展的企業,是無法提供如此優渥的待遇的。而這家企業便是於1949年在高雄設立的味精工廠:「天香味寶廠」。
戰前的台灣並沒有自己生產味精,所有味精都由日本進口,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以及戰事的白熱化,日本政府對味精的政策從初期管制,到1943年停止輸台販售,直到戰後2、3年,才由數家中國上海來的工廠來台設廠,天香味寶廠便是高雄第一家味精工廠。
從剛剛賴惠川的〈竹枝詞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人對於味精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,但是這不表示味精是便宜的,相反的,在當時一兩味精比一斤豬肉還貴,之所以會如此昂貴,是因為製作味精須從小麥提煉,然而台灣並不產小麥,必須從國外進口,於是成本高,售價自然也高。直到1960年代蘇遠志教授成功開發出製造味精的新技術,以台糖生產的副產品糖蜜生產味精,使台灣得以量產味精並銷到海外賺取大量外匯,也因此獲得了「味精王國」這個封號。
在現代社會中那麼不受到歡迎的味精,在以往可是被歌詠的對象、被歡欣的放入口中的寶貝,味精的興衰史也能夠反映台灣的社會、文化、經濟史。謝謝我們書店的新夥伴,小小的一行字背後是這麼龐大的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